國內累計退役動力電池超20萬噸 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風口”不遠了
據公安部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3月,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551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449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1.53%。按照行業內普遍實行的動力電池8年或12萬公里的質保政策推算,最早上市的一批新能源汽車,其動力電池已經處于“退役”期內。2020年國內累計退役的動力電池超20萬噸,若按70%可用于梯次利用計算,約有累計6萬噸電池需報廢處理。隨著新能源設備的廣泛應用,退役動力電池的總量將會持續攀升,預計到2025年,累計退役量將接近80萬噸,將有約24萬噸電池需報廢處理。

種種跡象表明,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將是一片巨大的“藍?!?/em>。然而,由于整個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在這看上去很美的市場背后,多方因素導致行業亂象不斷。此前新華社曾撰文揭露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亂象,稱部分退役動力電池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規渠道。有業內專家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與當前政策監管和產業規范“滯后”有關。
2017年,《汽車動力蓄電池編碼規則》發布,讓動力電池編碼有規可循。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平臺及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建立,通過識別編碼掌握動力電池使用情況。目前,溯源管理平臺已收錄包括560余萬輛新能源汽車的信息數據,配套各類電池總量超890萬包,電池容量超280億瓦時,涉及290余家車企和180余家電池企業。
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要求,,應建立“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對動力蓄電池生產、銷售、使用、報廢、回收、利用等全過程進行信息采集,對各環節主體履行回收利用責任情況實施監測,汽車生產企業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并制定了動力電池回收企業“白名單”制度,進入名單的27家企業均具有較強的處理廢舊動力電池的實力,可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2019年底,工信部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建設和運營指南》,要求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在其銷售地區建立收集型回收服務網點。隨著“車電分離”換電模式的興起和推廣,新的商業模式或為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的規范化帶來“曙光”。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與動力電池回收企業的數量及規模懸殊較大。數據顯示,僅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新注冊量已達4.7萬家,但截至2020年7月,動力電池回收相關的企業總數量卻只有208家。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行業發展速度及產業鏈遠遠落后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速度。其中多為中小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回收再利用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從國內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勢頭來看,動力電池回收的藍海將一直存在,然而在妥善解決行業亂象,建立完備的動力電池回收體系之前,還要繼續“等風來”。
據中華汽車網校消息,2021年8月27日,為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保障梯次利用電池產品的質量,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電池回收行業真的離“風口”不遠了。
【相關閱讀】
![]() |
![]() |